亚洲无码一区在线|国产一区二区区在线观看|青青久久人人97超碰|国产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

  • <rt id="iycye"></rt>
  • 方和謙國醫(yī)大師表示,通過運用自己的獨特處方,他成功地治療了內科、婦科以及皮膚科等多種疾病。

    小妮 關注

    收藏于 : 2025-04-28 22:24   被轉藏 : 1   

    圖*國醫(yī)大師方和謙老先生

    方老出身于中醫(yī)世家勤于治學,精于仲景之學,融會百家之長。

    從醫(yī)60余年,醫(yī)術精湛,尤其是治療內科雜癥經驗豐富,在醫(yī)療、教學、研究方面皆業(yè)績卓著。

    方老在臨證的同時也進行古方新用的探索,將前人的經驗加以拓展,重新組合創(chuàng)出新的方劑,根據(jù)“逍遙散”自創(chuàng)“和肝湯”,在臨床用于治療多種疾病,取得了異病同治的療效。

    今天小師妹將“和肝湯”的組成、功用及臨床應用整理如下,供優(yōu)秀的臨床中醫(yī)師參考學習。

    ● “和肝湯”的組方原則 ●

    【方源】

    “和肝湯”為方和謙教授自創(chuàng)的經驗方,來源于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的“逍遙散”。

    逍遙散為疏肝理脾的常用方劑,為肝郁血虛之證而設,它體用兼顧,肝脾同治,立法用意十分周到。

    方老在此方的基礎上加用黨參、香附、蘇梗、大棗四味,使其和中有補、補而不滯,既保留了逍遙散疏肝解郁、健脾和營之內涵,又加重了培補疏利之特色,從而拓寬了逍遙散的適應癥。

    【組成】

    當歸12g,白芍藥12g,白術9g,柴胡9g,茯苓9g,生姜3g,薄荷(后下)3g,炙甘草6g,黨參9g,蘇梗9g,香附9g,大棗4枚。

    【方解】

    “和肝湯”的組成有三個特點:

    其一,本方以當歸、白芍藥為君藥,養(yǎng)血柔肝。肝為剛臟,體陰而用陽,當歸、白芍藥以陰柔之性涵其本。

    其二,以柴胡、薄荷、蘇梗、香附為臣藥;柴胡、薄荷疏肝解郁,加入蘇梗、香附不僅降肝之逆,且能調達上、中、下三焦之氣。

    四藥合用有疏肝解郁、行氣寬中之功,此所謂:“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?!币孕辽⒅畡┧炱湫?。

    其三,又以黨參、茯苓、白術、甘草四君湯為佐藥,甘溫益氣、健脾和胃。既遵仲景“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”之旨,又收“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”之用,達到以甘溫緩急杜其變的目的。

    上述特點使“和肝湯”成為一個調和氣血、疏理肝脾、體用結合、補瀉適宜的方劑,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于肝脾失和的多種病證。

    【主治】

    肝郁血虛,脾胃失和,兩脅作痛,胸脅滿悶、頭暈目眩,神疲乏力,腹脹食少,心煩失眠,月經不調,乳房脹痛,脈弦而虛者。

    【加減】

    以肝郁脾虛、氣血失調為主證,根據(jù)兼證的寒熱虛實加減用藥。

    ● 臨床應用實案 ●

    病例一

    溫某,女,69歲,2003年5月22日初診。

    患者從事噴漆工患職業(yè)病10年,肝損害后肝功能異常。

    近半年來,黃疸加重,疲乏無力,面色晦暗,目窠浮腫,鞏膜黃染(±),下肢浮腫,伴低熱,口苦,睡眠差,服用西藥效果不佳。

    舌質紅、苔薄白,脈弦數(shù)。

    實驗室檢查:

    ALT264IU/L,

    直接膽紅素:1.4mg/dl,

    ESR:46mm/h,

    WBC:4.0×109/L,

    PLT:95×109/L;

    腹部B超:肝彌漫性病變,脾大,膽囊炎。

    診斷:肝損害(肝脾不和,邪滯經脈)。

    病位在肝、膽、脾,屬虛中夾實證。

    方老用“和肝湯”調和肝脾、利膽祛邪。

    方用“和肝湯”加北沙參10g、茵陳6g、焦神曲6g、陳皮6g、連翹10g、郁金6g、砂仁(后下)3g、生黃芪12g。

    14劑。

    復診(2003年6月9日):

    患者服藥后癥狀有所減輕,無低熱,鞏膜黃染已退,仍有面虛浮,下肢呈凹性水腫,舌質紅、苔薄白,脈弦數(shù)。

    再投前方加冬瓜皮10g、生薏苡仁20g。

    14劑。

    繼后守方治療1個月,患者浮腫消退。

    按語:

    患者職業(yè)病肝損害多年,濕熱邪毒侵犯肝臟,肝失疏泄而口苦,濕熱熏蒸而有低熱,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而致黃疸。

    肝病及脾,木克脾土,運化失調而乏力、納差,并見下肢浮腫。

    肝氣郁結,生發(fā)不及而影響脾胃功能者,不可過用苦寒沉降之品,恐伐其生生之氣,應當升者升,復歸如常。

    治慢性肝病患者,若多投以苦寒解毒之劑,易傷脾胃之氣,使病遷延不愈。

    故治當調和肝脾,益氣培中。

    初診以“和肝湯”加茵陳、連翹解毒利膽退黃;

    佐以茵陳、郁金、黃芪清熱利濕補氣,使病機轉復;

    復診針對水腫,脾虛證候明顯,再加冬瓜皮、生薏苡仁健脾腫消。

    病例二

    楊某,女,27歲,2003年3月17日初診。

    患者月經不調8年,已婚3年未孕。

    月經周期不準,痛經,月經間隔3~5月一行。

    末次月經1月6日,帶經期14天,月經量可,經血紅,有少量血塊。

    形體瘦弱,面色不華,納可便調,睡眠可;

    舌淡、苔薄白,脈平緩。

    診斷:月經不調(肝脾不和,氣虛血瘀)。

    治以調和肝脾、益氣活血。

    方老用“和肝湯”加澤蘭葉10g、坤草10g、丹參5g、川芎6g、懷牛膝6g。7劑。

    復診(2003年4月7日):

    服藥后月經來潮,末次月經3月27日,帶經期7天,經量中等、色鮮紅,現(xiàn)已凈3天,舌淡、苔薄白,脈平緩。

    投“和肝湯”加炒谷芽15g、焦神曲6g。10劑。

    連續(xù)3個月經周期前服藥7劑,藥后行經恢復正常。

    按語:

    患者形體瘦弱,面色萎黃無華,為脾虛、氣虛血瘀之象。

    脾為后天之本,脾虛、氣機不暢、氣血不和、臟器失華,督帶兩脈失充,女子胞失養(yǎng),故月經周期不準,不能如期受孕。

    婦人月事不通,醫(yī)家常以血枯、血滯區(qū)分,血滯有余,血枯不足。

    肝為藏血之臟,婦人又以血為本,而肝與沖脈相連,肝血注入沖脈,為產生月經的來源之一。

    女子“血常不足”,極易導致肝體失養(yǎng),加之肝氣郁結,血行不暢而月事不能以時下。

    故氣血為病,當順其氣而調其血,培其本而資其源。

    故方老用“和肝湯”加澤蘭葉、坤草、丹參、川芎、懷牛膝等活血養(yǎng)血之品,采用以調為主、養(yǎng)血為先、理氣為要的原則,疏肝以解郁,養(yǎng)血以調經,每獲良效。

    病例四

    侯某,女,43歲,1998年3月12日初診。

    患者發(fā)現(xiàn)右頸部硬結5個月,1997年10月5日甲狀腺掃描提示“右葉甲狀腺冷結節(jié)”。

    自覺頸部不適,無明顯觸痛,時有胸脅脹悶感,食納佳,睡眠可,二便調;

    舌苔薄白,脈平緩。

    診斷:右葉甲狀腺冷結節(jié)(氣郁痰結證)。

    治以理氣解郁、化痰散結。

    方用“和肝湯”加蒲公英15g、金銀花15g、連翹10g、石斛6g。

    8劑。

    復診(1998年4月6日):

    服藥后舒暢,自覺結節(jié)縮小,食納可,睡眠佳,二便調和。

    舌苔薄白,脈平緩。

    繼用“和肝湯”加蒲公英15g、金銀花15g、連翹10g、大瓜蔞15g。8劑。

    三診(1998年6月29日):

    服藥后舒暢,自覺胸脅不舒,食納佳,二便調。

    投“和肝湯”加郁金6g、炒谷芽15g、焦神曲、炒麥芽各10g。8劑。

    7月30日四診

    已無不適,右甲狀腺結節(jié)未觸及。

    再投“和肝湯”加蒲公英15g、藿香6g、佩蘭6g。8劑。

    隨訪病愈。

    按語:

    癭瘤之病,多因情志內傷、憂愁思怒或受驚嚇,使氣機郁滯,經氣不暢,津血失于正常循行輸布,凝集成痰,痰氣壅結于頸部而成。

    《諸病源候論·癭候》曰:“癭者由憂恚氣結所生?!惫手畏槔須饣怠⑾`散結,且此原則需貫穿治療之始終。

    方老謹守病機,運用“和肝湯”疏理氣機,再加蒲公英、金銀花、連翹清熱解毒消腫,加瓜蔞化痰寬胸,桔梗理氣載藥上行。

    患者堅持服藥30~50劑,達到癭消病愈的效果,免去手術之苦。

    方老集幾十年臨床經驗所創(chuàng)之“和肝湯”,針對肝脾不和、氣血失調的證候,可廣泛應用于內科、婦科、皮膚科等雜病,是對和解法應用的發(fā)展,充分體現(xiàn)了中醫(yī)“異病同治”理論的科學性。

    充分展現(xiàn)了中醫(yī)求本的治病思維。

    看完方老的幾則醫(yī)案,關于“和肝湯”的運用,你學會了嗎?

    你在臨床有什么好用的方劑分享給我們一同學習和參考呢?

     閱讀文章全部內容  
    點擊查看
    文章點評
    相關文章
    小妮 關注
    TA的最新收藏
    藏友正在轉藏
    好網角移動端
    好網角APP
    一鍵收藏網頁
    一鍵快照網頁